首页  >  图片新闻

【一线故事】他走在生死线上

发布时间:2017-12-01         文章来源:中国长安网        

  原标题:【一线故事】他走在生死线上:“排爆我先上!如果我不在了,你们谁的党龄长谁上!” 

  中国长安网记者 陈雪

  “应该剪这根线。”经过对爆炸装置一系列的仔细观察和研究后,张保国下了定论。

  “老师,让我来剪吧!”三个排爆小组成员中,年纪最轻的那个,掀开排爆服的面罩说。

  排爆方案,安全可行,基本确认。随即,张保国让“年轻人”剪断了那根线。

  这是做排爆工作近20年来,张保国第一次让“年轻人”上手,处理爆炸装置。

  以前,在真实的爆炸装置面前,他绝不会让队员以身涉险,而是自己走在最前面。 

 

  他是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作训处副调研员、排爆中队负责人。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成功处置涉爆现场90多次,排除爆炸装置和可疑爆炸物130多个,鉴定、排除、销毁各类炮弹、炸弹等4000多发(枚),销毁废旧雷管30余万枚、导火索50余万米、导爆索1万余米,完成重大活动的防爆安检、防爆备勤任务900余次。

  每次工作,他都可能随着一声巨响而丧命,加上进入公安局前在军区弹药修配站的经历,他在排爆一线与“死神”共舞30年。

  他的“名言”是:“只要有排爆任务我先上。如果我不在了,你们谁的党龄长谁上!” 

   “要是不小心引爆了,自己岂不是要粉身碎骨了?!” 

  局里的领导从邮政局的值班室和派出所,各借来了一床被褥和一个头盔,递给张保国。

  “你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陪着你。”

  戴上头盔,张保国将爆炸物小心地用被褥包着,送往平板车里。这一路上,他“连气都不敢喘,脑袋里一片空白,唯恐手里的这颗爆炸装置响了”。将爆炸物放到平板车上、盖着柔软材料的箱子里之后,他才发觉,自己的手和腿都在抖。 

  这是1999年,张保国成功处理的邮局炸弹案。

  1984年,张保国上大学时,意外地被分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的弹药专业。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山东省济南军区弹药修配站从事弹药修理和废弹销毁工作。

 

(图:鉴定排除施工中挖出的废旧炸弹) 

 

(图:销毁废旧炮弹炸弹) 

 

(图:销毁废旧炮弹炸弹) 

  张保国很快找到了“用武之地”。

  原来,济南因建设需要,1996年之后的几年,开始大兴土木建城修路。“也因此,每年都能挖出两三百枚战时遗留下的废旧弹药。”因张保国是“科班出身”,当时,处理弹药的工作,自然就落到了他的肩上。在修配站工作10年后,他又被调到了济南市公安局,做废旧炸弹销毁和爆炸案件中的排爆等工作。

 

(图:鉴定排除施工中发现的航空炸弹) 

  穿上了警服的张保国,实现了很多“零的突破”。

  当时,国内几乎都没有成立专门的排爆队。张保国每一次处理爆炸案件,都是单枪匹马,“赤膊上阵”。

  现在,说起1999年邮局炸弹案中的头盔和被褥,张保国都会笑道:“嗨,那就是壮胆的!”

  早年,每次看到爆炸物,张保国心里既紧张又迷茫。有时,他甚至紧张到忘记自己面对随时可能要了他的命的东西时,该怎么办。“越紧张、越害怕。”

 

(图:张保国穿上排爆服) 

 

(图:鉴定排除可疑爆炸物) 

  在一次调查流动人口的活动中,张保国在济南一小区的出租屋里,竟搜出了9个爆炸物!其中有一个啤酒瓶里,装满了炸药,瓶子的周围绑上了100多个钢珠,炸药外面,还设置了三种点火方式。

  确认是真的爆炸物,张保国一下子吓傻了。

  100多个钢珠,要是不小心引爆了,自己岂不是要粉身碎骨了?!“我该怎么办?”过了一会儿,他才反应过来,小心翼翼地将这个威力巨大的爆炸物,泡到水里,然后才运到山里销毁。

  你的日常,可能是小确幸或小确丧。但张保国的日常,经常是“九死一生”。 

  “我就是第一排爆手,如果我不在了,你们谁的党龄长谁上!” 

  2002年,济南市公安局成立了专门的排爆队。那时,张保国才有了“队员”——四名同事和专业的排爆工具。

  有着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张保国,自然成了排爆队的负责人。其他四名同事,都是军队转业干部,并不是排爆的专业人士。

 

(图:拆弹现场) 

  但有了“队员”后,他的心里却并不感到轻松。

  张保国知道,大多数同事,接受这份危险的工作是缺少底气的。而作为排爆队的负责人,他早已把排爆当作自己的事情,并不愿意看到有同事因为排爆而受伤——甚至丢了性命。

  于是,为了给大家打气,也为了大家的安全,他对队员们说:“我是排爆队长,我就是第一排爆手。只要有排爆任务我先上。如果我不在了,你们谁的党龄长谁上!” 

 

(图:排爆工作照片) 

  他这么说,也坚持这么做。每次排爆,只要认为有危险的可能,他都穿上七八十斤重的排爆服,独自走向一个“充满着意外与危险的战场”。 

  除非他确认是“假炸弹”,才会让其他的同事轮流上来研究,并指导他们提出排爆方案,排除危险,给每一个人上手练习的机会。

 

(图:指导排爆队员复原案件爆炸装置) 

  张保国这样做的次数多了,其他的同事渐渐觉得安心。他的同事曹长皓说:“感觉只要有张队在前面把关,就会没有问题。”

  但每一次看到张保国包裹在厚厚的排爆服里,孤身一人走向爆炸物时,曹长皓都在背后为他提心吊胆。每一次的现场,都是难以预测的,送命的危险时刻,潜伏在炸弹的每一个分子里。 

 

(图:销毁废旧弹药) 

  2005年3月2日,依照惯例,张保国带着排爆队将废弃弹药运往山里销毁。当张保国在给媒体记者讲解效果过程时,废弃弹药中的老旧发烟罐突然泄露起火。

  “快跑!”张保国朝着记者和同事大喊一声,紧接着飞快冲到火药堆旁踢飞了发烟罐。但他还没来得及跑开,火药堆就在瞬间蹿起了十米高的大火,将他包围了……

 

(图:销毁废旧弹药) 

  这一次的事故,张保国全身有8%的面积烧伤,脸部二度烧伤,被评定为七级伤残。即使每天打止痛针,他也有疼痛难忍的时候,只能用头抵住墙、挨过去。同事们来看他,还常常听到他在半昏迷状态下说着胡话:“掉火里了!掉火里了!”

 

(图:受伤住院期间,济南交警代表到医院看望慰问) 

 

(图:受伤住院期间,胜利大街小学师生代表到医院慰问) 

  虽然这一次的事故,差点要了张保国的命,队员们却接过了他的“接力棒”:受伤后,他的队员们含着眼泪、忍着悲痛,完成了当天的销毁工作。“算是另外的‘收获’吧!”张保国说。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张保国去广州出差。期间,济南市发声了两起爆炸案。虽然“第一排爆手”不在,但队友们并没有退缩。担任排爆中队教导员的毕监康,穿上了排爆服,成功地排除了犯罪分子制作的爆炸物。

 

(图:广州2010年亚运会安检) 

 

(图:在全运会传递火炬) 

  张保国心里知道:“虽然他们嘴上不说,但如果我真的倒下,会有同事接替我。” 

  连保险公司都不敢卖他们保险,如今自愿承担使命 

  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张保国甚至不知道弹药专业到底是什么,有人跟他开玩笑说:“你要去研究导弹了吧。”

  后来,他才发现,这是一份多么危险的工作,连保险公司都不敢卖他们保险。

  随着经历死亡考验的次数越来越多,张保国在排爆工作上,逐渐由最开始的“不自信”变得有些“自信”了。每次赶往现场的路上,他都会详细地跟报警人沟通,然后针对掌握的情况作出预案。

  但,这种预案只是给了他更多的勇气。在路上,他仍然无法想象,现场和炸弹的具体的情况,也无法预料死神什么时候会向他伸出魔爪。因为每一次,都是一场“现场直播”的较量。

   

(图:拆弹现场) 

  一般的家庭,都会反对家人从事这样危险的职业,但张保国的家人,似乎是个例外。

  与一般剧本不同的是:她的妻子在结婚前,就非常钦佩他的这份勇气;张保国的父亲也是一名军人,认为他是在“保卫国家”;他的母亲也是一个非常“敞亮”的人。

  2005年那次意外受伤后,张保国在医院清醒后,就叮嘱妻子:“给爸妈打个电话,说我要去北京出差一段时间,不能给家里打电话了……”此外,他还一再提醒来报道他的事迹的媒体记者:“千万不要报道我的名字,不要传播我的照片和视频,家里老人年纪大了,受不了。” 

  妻子听了张保国的话,一起瞒着家里的老人。但22天后,母亲还是从一家电视台,得知了儿子受伤的消息。看到这画面,60岁的老人“碗都端不住”,第二天一早坐了最早的车,从德州陵县农村赶来。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儿子,老母亲只喊了一声“我的儿呀!”便泣不成声。第二天,被送回老家后,老人因担心过度导致中风,从此生活无法自理。即使这样,她依然没有让儿子放弃这份工作。

  出院后第二天,张保国又出现在了排爆现场。

  张保国自己,也从没想过要换一份工作。 

  2002年,全市公安系统机构改革实行民警双向选择,张保国根本没有想过离开,满心只想着怎样壮大排爆团队。“会不会有人来这里帮我做排爆?”他甚至都没有告诉家里人,有这个调岗的机会。

  “阴错阳差”入行的他,如今,早已把排爆当成了自己该干的事,承担起保护国家安全的使命。

   他的一生,都在父亲给他起的名字里。